第二语言加工专题研究

  • 英语二语颜色隐含句理解的心理模拟机制研究

    韩姣;陈士法;

    本研究利用句图辨别任务(sentence 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 SPV),研究了中国学习者英语二语颜色隐含句理解中物体隐含颜色的心理模拟过程。结果发现:1)受试阅读颜色隐含句时,匹配条件下的反应时快于不匹配条件,表明英语二语隐含颜色句的理解中诱发了颜色效应。2)典型颜色条件下的句子理解效果更好,表明物体的颜色典型性影响了隐含颜色句子理解。据此,我们认为英语二语者理解隐含颜色句时,存在颜色效应的心理模拟,物体的颜色典型性影响了隐含颜色句的心理模拟。在Barsalou et al.(2008)提出的语言与情境模拟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英语二语颜色隐含句理解的心理模拟机制:由语言系统和颜色情境系统组成,语言系统的模拟过程先于颜色情境系统的模拟,典型颜色条件下的心理模拟效果优于非典型颜色。

    2025年04期 v.42 3-1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主持人语

    陈士法;

    <正>第二语言加工研究主要聚焦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加工母语和/或者外语的心理机制,涉及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神经科学手段等跨学科方法收集数据,进行母语和/或外语的语音加工、词汇加工、句子加工、语篇加工等内容的研究。本专题的第一篇为中国海洋大学陈士法教授团队的《英语二语颜色隐含句理解的心理模拟机制研究》,利用句图辨别任务,研究了中国学习者英语二语颜色隐含句理解中物体隐含颜色的心理模拟过程。

    2025年04期 v.42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汉语二语口语产出中概念向句子结构投射的路径研究

    赵冬黎;钟馨;赵晨;

    利用两个结构启动实验比较了母语为英语的汉语二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在汉语口语产出中将概念投射到句法结构的路径。实验1使用DO、PO和“把DO”作为启动句,结果发现二语句子产出和母语句子产出一样存在词序投射;实验2使用DO、PO、“话题DO”和“话题PO”作为启动句,结果发现二语句子产出也存在单独功能投射,但功能投射和词序投射是序列进行的;而母语句子产出不仅存在功能投射,而且和词序投射是同步的。两个实验综合说明二语句子产出中概念投射到句法结构的路径和母语不同:母语是平行投射,而二语是序列投射。

    2025年04期 v.42 16-26+38+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语二语工具名词理解中可供性提取的心理认知机制研究

    段继香;姜孟;王霞;

    本研究利用两个心理语言学实验,探讨了英语二语工具名词理解的心理认知机制。实验一考察英语二语工具名词理解中是否会发生结构性可供性和功能性可供性的提取,实验二则考察语境意图是否会调节这两类可供性的提取。实验结果总体表明,受试在英语二语工具名词理解中的确发生了这两类可供性的提取,且二者的提取模式呈非对称性,语境意图会调节二者的提取。据此,构建了工具名词理解中可供性提取的心理认知机制模型,主张工具名词可供性提取取决于客体知识储备(结构性知识系统、功能性知识系统)与主体活动功能状态(本体感觉、内部稳态)的动态交互。

    2025年04期 v.42 27-38+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研究

  •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视域下的“他者之痛”问题研究

    胡雯;

    “疼痛”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类特殊体验,也是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他者之痛”既关乎“疼痛”,又涉及“他心”理解。重新审视维特根斯坦对“疼痛”的讨论,我们发现,尽管他对“疼痛”的概念考察旨在反驳“私人语言”而非解决“他心”问题,却为“他者之痛”问题提供了如下现实进路:(1)用身体来沟通内外世界,为感知“他者之痛”提供基于外在行为的身体通路;(2)在社会实践中综观疼痛事实,为理解“他者之痛”奠定以“语言游戏”为核心的社会基础。维特根斯坦这一兼具生理和社会面向的双重进路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者之痛”,而且对过度强调身体机能而忽略社会情境的当代具身认知理论做出有益补充。

    2025年04期 v.42 39-49+6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非英语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研究

    石亚瑀;张慧玉;

    本文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非英语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梳理了基础非英语外语教育、高校非英语通用语教育以及非通用语教育政策的历史变化。研究发现,三类政策有其各自的演变特点,但整体上我国非英语外语教育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政策主要变化节点与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倡议等重要事件相吻合。政策的发展体现了上下互动,政府主导,多主体协同的特点。中央政府根据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和教育现状制定整体战略,地方政府根据各地情况落实具体的执行政策。在此过程中,学界和外国文化机构也积极发挥作用,推动我国外语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2025年04期 v.42 50-61+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从“白人写作”到“人民写作”的蜕变:南非农场小说

    朱永玲;

    南非农场小说如何破茧成蝶,超越“白人写作”,蜕变为“人民写作”?库切将南非早期农场小说批判为“白人写作”,质疑其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立场。但随着南非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这一文类不断突破种族、民族和语言的边界,逐渐变为南非各族人民反思历史与表达现实诉求的重要形式。多数南非作家坚持人民立场,为正义而战,表达对底层人民与民族未来的关切。农场小说主题中蕴含的“人民性”是其蜕变的关键。

    2025年04期 v.42 62-7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跨媒介叙事视域下V.S.奈保尔《抵达之谜》中的“如画”书写

    刘须明;

    “如画”书写具有明显的跨媒介叙事特征。“如画”书写在文本中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以获得一种特别的审美体验。“如画”强调人的视觉行为,折射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如画景观中人的思考。奈保尔的《抵达之谜》以一种近距离的“凝视”方式,对英国南部乡村景观进行如画式书写,用冷静和客观的笔触,揭橥英帝国殖民主义的衰亡本质。如画景观与人物内心的情感互动、与殖民身份以及社会变迁紧密关联,形成了奈保尔式的如画书写特征。

    2025年04期 v.42 74-8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看得见的记忆:《圣痕》中的创伤视觉叙事研究

    林燕红;

    在当代美国非裔作家重返历史的文学实践中,菲利斯·阿莱西亚·佩里的《圣痕》以视觉化的创伤记忆呈现奴隶制历史,为当代美国非裔历史叙事探寻了新的进路。小说以“不可言说”为修辞手段,为创伤记忆的视觉化构筑了前提,并借助超自然显现、作为符号表征的身体和百纳被拼布艺术等视觉元素,使看不见的情感部分可视化。通过强调创伤记忆的复杂性和对记忆的视觉化处理,小说揭示了创伤记忆传递的多层面,同时也探寻了在艺术表达中寻求个体和集体救赎的可能。

    2025年04期 v.42 84-93+10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犹疑的现代性:德莱顿与古今之争

    程酩纳;

    新古典主义先驱德莱顿生逢英国古今之争的交锋时代,对“古”与“今”的思索贯穿其文学生涯。然而,学界未能就德莱顿在古今之争中的立场达成共识。本文从相关文献入手,厘清德莱顿在论争中的真实态度: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进步观念使德莱顿站在崇今派的一边,但怀疑论的精神气质又使其与崇古派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德莱顿的犹疑作风折射出文化转型时期英国复杂的文化思想气候与地缘政治关切,能够为今日的文艺创新讨论提供启示。

    2025年04期 v.42 94-10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 论马礼逊的中国文学观念

    蔡乾;

    作为第一个涉足中国大陆的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和解读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于中国文学,马礼逊的论述散见于伦敦大学所藏《马礼逊手稿书目》(SOAS MS 80823)对中国小说标注的内容简评、《中国杂记》论及的中国文学文类特征等处。本文借助相关史料,分析马礼逊中国文学观念的产生机制,认为其一方面受基督教的伦理观念的制约,偏好中国文学作品中崇尚道德之作;另一方面带有强烈的实用色彩,《圣经》翻译和传教的需要导致他对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小说的喜好,以及对中国诗歌和戏剧作品的相对冷落。

    2025年04期 v.42 105-118+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解构主义再论诗歌的可译性:以《早发白帝城》九个英译本为例

    杨运;吴玲英;

    解构主义翻译观在突出译作重要性和译者主体性的基础上指出,译作是原作生命力的延续。本文结合译者主体性和“纯语言”等解构主义翻译观点,分析《早发白帝城》九个译本的不同处理,再论诗歌的可译性,认为正是翻译延续了诗歌的生命,为其国际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理论借鉴及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42 119-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本刊稿约

    <正>1.本刊为语言与文学学术期刊,由福建师范大学主办,《外国语言文学》编辑部负责编辑,每年6期。2.本刊欢迎以下栏目(或领域)的理论性、实证性和综述性论文,尤其欢迎具有独到见解的原创性成果。除了语言学、文学、翻译、外语教学等栏目之外,2021年起本刊增设话语译介与国际传播、国家社科基金成果专栏、区域国别研究等栏目。研究性论文篇幅应控制在9,000字以内,综述性文章应控制在8,000字以内。稿件格式要求和规范请参见《外国语言文学》稿件格式(2021年版)。3.本刊严格实行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根据匿名评审意见决定录用与否。

    2025年04期 v.42 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